回到主页

被投企业 | 打造中国版 Figma,云端 UI 设计工具「即时设计」完成千万级美元 A 轮融资

broken image

云端 UI 设计工具「即时设计」(https://js.design)宣布完成千万级美元 A 轮融资,本轮由靖亚资本和蓝驰创投联合领投。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产品的进一步迭代更新,并将持续进行市场推广,加大力度进行团队的扩张升级,以便用更好的产品服务更多的用户。

「即时设计」是 2020 年 9 月发布的国内首款专业 UI 设计工具,而后于 2020 年 11 月开放注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通过口碑传播已有数万名 UI 设计师创作使用,同时也诞生了近 10 万个设计文件,目前正在快速成长中。

靖亚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郑靖伟表示:“即时设计的产品是中国市场上目前唯一一个对标美国Figma的工具。它有别于传统的本地软件+云端存储模式,所有设计文件均基于云端模式,简化了文档管理的程序,其使用者包括产品经理、设计师及程序员能够更专注于设计,同时能够更高效的进行实时协作,简化与其他业务人员的交互合作方式。另外,即时设计团队有非常强的产品技术能力,我们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broken image

从全球来看,UI 设计方向有近 2000 万人的垂直客群,而在中国 UI 设计师的群体规模也至少超过了 300万,而 UI 设计师所联动的产研团队人数至少是 UI 设计方向的 5 倍以上。当前全球 UI 设计工具领域最受关注的是 Figma,它于 2016 年 9 月正式上线,仅用时 4 年便取得了市占率第一的成绩。「即时设计」和 Figma 同属于新一代跨平台的云端专业 UI 设计工具并且均具备产研团队实时协作的特性。

业界对于 Figma 能够迅速获取市场份额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其跨平台的云端化能力、All-in-one 的核心理念和可实时协作的特性。

跨平台云端服务让用户可以突破设备和系统限制,打开浏览器就能随时随地使用专业的设计工具。并且用户的所有设计文件会自动保存和同步,全部存储在云端,再也不用担心设备本身的意外情况造成数据的损失,设备更替时也不用做任何数据迁移,这种云端化的产品体验对于传统的客户端软件是极具颠覆性的。

All-in-one 的理念让设计工具不再只是服务于设计师,而是服务于整个设计业务流,解决了更多不同场景和不同角色的问题;而实时协作则意味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同一个平台上实时生产并协作。比如,UI设计师们可以共同在一个 UI 设计文件里实时进行设计创作,产品经理可以在此基础上直接制作交互原型,前端工程师则可以通过标注功能随时获取项目中最新的样式代码进行编程;同时产研团队中的所有人都可以对项目的内容实时进行打点、圈记、讨论并获得实时的反馈。诸如此类的功能和体验使得它不仅仅再只是一个 UI 设计工具,而是从设计创作、评审、交付、版本管理都可以一站搞定的产研协作平台,让团队的每一个人都能参与进来产生意义和价值。

broken image

那么除了同样具备上述特性外,一样将产研实时协作和云端化作为路径和方向的「即时设计」,还有怎样的特点呢?

首先,「即时设计」是深耕国内市场的为原生中文用户而生的 UI 设计工具。相较于国外的 UI 设计工具,「即时设计」在保障核心设计体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如何为国内用户做好服务。除了原生中文和网络顺畅的本土化优势以外,「即时设计」针对国内用户的工作习惯和使用场景做了大量的优化:内置数十款免费可商用中文字体、可自动生成微信小程序样式代码、一键切换 sketch 设计模式、强化了移动端预览和评审体验、提供了更多中文常用设计资源、还与国内常用协作平台打通来为用户提供更全面一体的工作体验。同时, 7*12 小时的在线中文客服还能够及时解决用户疑问及响应用户需求反馈。

其次,「即时设计」更加注重用户的数字资产管理和最终产出的结果质量,基于这样的观点和理念,「即时设计」在不断打磨 UI 设计工具和产研协作平台之外,还开放了设计资源平台和独有的设计素材管理模式来帮助用户收集和管理素材,用户存储在云端的不止是工作文件,还有日常所需的各类私藏素材。同时,他们接下来还计划通过提供一系列的智能设计插件、设计版权类增值服务来多管齐下地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让用户产生更好的工作成果。

broken image

「即时设计」称,目前产品正在高速地发展,用户和用户的类型也在日益增长变化,产品和团队将进行更多元化的探索,在不远的将来会大力发展更多有关团队和企业级应用场景的功能和产品内容,以尽快满足这方面客户的更多需求。

即时设计团队的核心成员有着近十年的产研经历背景并有多年默契配合的经验,专注工具产品方向、热爱设计、渴望改变产研协作现状;目前团队正在积极扩张,期盼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即时设计」,共同打造优秀的国产 UI 设计工具和产研协作平台,共同改善当前团队协作的效率和环境,共同努力去定义未来设计和产研协作的新标准。